中有之概述(三)

2012092512:19

5.「中有」投生:

從「人趣」的歷生過程,最後投生可由,結生條件、結生過程、與結生差別三方面來探討:

 1)條件: 佛教主張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的緣起論,生命的現起,當然也不例外。

A.主觀上如《瑜伽師地論》說「彼即於中有處,自見與己同類有情,為嬉戲等。於所生處,起希趣欲。」。《俱舍論》「如是中有,為至所生,先起倒心,馳趣欲境。彼由業力所起眼根,雖住遠方,能見生處父母交會,而起倒心。」。《瑜伽師地論》又說「若離妄見,如是相貌,尚無趣欲,何況往彼?若不往彼,便不應生。」故知一定要對所當生之處,生起欲求前往之心。

B.客觀上如《瑜伽師地論》的記載,必須在沒有三種障礙的情況下,三事現前,人趣「中有」才能順利結生。

a.必須沒有三種障礙。(I) 無產處方面的障礙(II) 無種子方面的障礙5(III) 無宿業方面的障礙。

b.必須三事現前。《中阿含經》「父母聚集一處、母滿精堪耐、香陰已至,此三事合會,入於母胎。

2)過程:

A.心念問題:人趣「中有」在沒有三種障礙,並且三事現前的條件下,即可入胎投生:但在心念上要如《大毘婆沙論》所說「健達縛將入胎時,於父於母,愛恚二心,展轉現起,方得入胎」,起了貪愛和瞋恚二心,方得入胎。

B.入胎問題: 《瑜伽師地論》「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餘分。唯見男女根門,即於此處,便被拘礙。」此處又分不正知入胎與正知入胎二種如下:

a. 不正知入胎: 俱舍論「入住出位,皆不正知。」,指福智俱少的凡夫、以及卵生眾生之入胎,都是在結生之際,生起淫欲顛倒心,並不知道自己正在入胎投生。其住胎和出胎的過程,也都無法正念分明地知道自己正在住胎或出胎,而會產生種種虛妄怪異的幻境。

b. 正知入胎:指有福德智慧者,入胎之際,不會被顛倒妄見所惑,可以正念分明地知道自己正在進入母胎投生。此有三種情況I. 入住出位,悉皆正知,是福德智慧俱足者例如最後身菩薩。II. 入住正知,出位不正知,是智慧超勝者。例如獨覺聖者。III. 入位正知,住出不正知,是福德殊勝者。例如轉輪聖王。

 

小結: 佛說三種受生的條件,「為父母和合,母身調適與中有現前。」,本段僅以人趣為例,餘趣主觀條件相同,只是引生欲求前往之心的情境,各趣「中有」就不相同了。世親在《俱舍論》中,依「四生」來分別說明眾生的結生過程。此不再贅述。但可知最後投生之因素還是脫離不了,「中有」之心念,與生前的福德俱足與否有關。從上述得知心念有很大的力量,大到有足以選則父母之說。如在《大毘婆沙論》卷七十記載「應知有情,作父母業有定不定故。於父母有可轉義、不可轉義。若於父母俱可轉者,即往餘父母和合處結生;若於父可轉於母不可轉者,即彼女人性雖貞潔,受持五戒具足威儀,而必與餘男子和合,令中有者速往結生;若於母可轉於父不可轉者,即彼男子性雖賢良,受持五戒威儀具足,而必與餘女人和合,令中有者速往結生;若於父母俱不可轉者,即彼有情未命終位,由業力故令其父母,雖有住緣而不顧戀,必起相趣和合之心,彼相趣時於所經處。」。可知心念與業力的強大,今生所處皆與宿緣有關。業若未消亡,果報自作自受,順心逆境何別?!

6.中有之轉生與業探討:

如果採用無「中有」論之論述,根據原始佛教的輪迴理論,主要是業感緣起,所以無「中有」論者最直接的理證,只要藉業力就能完成轉世,並不需要經由「中有」的聯繫,一切就簡易許多。但本文以有「中有」為前題,對於業可轉與否,牽涉到到中有轉生能否受影響,就顯得重要也值得探究,茲分二種略述如下:

 1)業不可轉: 大毘婆沙論》卷六九:「阿毘達磨諸論師言:中有於界、於趣、於處皆不可轉,感中有業極猛利故。」主張此觀點的論師,主要論述在其業猛利,且於「中有」只是和「本有」為同一業所引,處於媒介的位置。亦如《大毘婆沙論》說:「經於少時,速求生故。謂住中有,於六處門,遍求生緣,速往和合。」因此「中有」於界趣處皆不能轉。強調唯在「本有」的階段才能轉,也據此強調的臨終生命重要性。因為臨終最後心念能改變招感來生果報的業因,所以特別主張生命最終一期的臨終心念的。而《正法念處經》說:親族兄弟,臨命終時,悲泣啼哭,甚為障礙。」由此可見臨終心念,又會受到外在因緣的影響。就此而言,也相當符合臨終「助念」的觀點!

 2)業可轉:主張中有業可轉的理由有

A. 《大毘婆沙論》卷六九「譬喻者說: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彼說所造五無間業,尚可移轉,況中有業。」一切業皆可轉,故「中有」業能轉。

B. 大乘經論之觀點:「地藏經利益存亡品」說:--七七日內,如癡如聾--七七

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地獄、餓鬼、畜生)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瑜伽師地論》說:『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乃至七七日住。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於此類生,若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於餘類中生。』,《中陰經》『爾時妙覺如來即以神力入中陰中復以神力,使彼眾生應七日終者,盡令住壽。在如來前聽受法教。』,《隨願往生經》『命中之人,在中陰身,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等。

C.「中有大聞解脫」或「中有聞界教得度密法」:內容盡述中有轉業結生『導引』之方,並詳述中有境相係業識所現,開示亡靈,提昇往生趣向。

 

小結:《順正理論》說『雖有種種感後有業,而於此時,唯有極重、或唯串習、或近作業,感果功力,顯著非餘。』,臨命終心念善惡影響往生趣向甚劇,這是有無能轉業共通的觀點。此臨命之趣向亦如前3.(2)已述. 而當這三類業因成熟時的心念狀態又是如何呢?是純由自力憶念《瑜伽師地論》: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者」或外緣而憶念者: 《瑜伽師地論》「若俱平等曾串習者,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唯此不捨,不起餘心。」。《大智度論》「有些人雖行惡卻生善趣,就是因為「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的緣故;有些人雖行善卻生惡趣,就是因為「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的緣故。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對未曾造作重業或習業的一般人而言,臨終忽然自己憶念起來,或由外緣的影響而憶念起來的善惡心念,是決定來生趣向的主要關鍵。因此,大乘佛教的臨終助念,或藏傳佛教的「中陰解脫導引」等法門,對這類臨終者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這也關乎在「中有」時,業力的轉變性質,是只能仰仗自力或必需仰仗他力而有所不同。且業的轉變其可影響來生的生命的內涵嗎?轉業之念也包含在三世因果概念中嗎?!多值得再深探。

結語

從翻閱有關「中有」的論典文集後,才深覺此題材之豐富,諸如有無「中有」之諍與部派宗義有關、「中有」的概念並無一致性、與佛教「無我而輪迴」的根本主張有無抵觸、轉業的問題與方法的多樣性、傳統佛教與藏傳佛教於「中有」的差異點等等,多值得有興趣的學長们繼續探究。筆者是學淺,概說既不嚴謹也不深入,只是翻閱諸方大作的摘文罷了!我對於「中有」的最關心議題,是(1)澄清了中陰身非鬼,世俗所見亡靈應屬鬼道眾生,而民俗所稱「陰間」之定義,我見到有此論述,如紫虛居士在談死亡問題一文有提到:中陰身在四十九天之內一定要『轉世』,但有些中陰身因捨不得生前之所有物,如不捨家人、喜愛財產、貪著宏美的墳墓等,這樣就會轉世而成為「鬼道」的一種特殊狀況,神道教稱之為『陰間』,陰間的鬼尚記得生前的事情,也一般的鬼眾不同,家中祭拜的祖先就屬陰間的鬼。--」;還有所謂「孤魂野鬼」之定義,也在中有成就秘笈」一文見元音老人說:如果亡者七七之後,就是五十三天已過,我們用拈鬮的方法看他是不是得度:哎喲!壞了,還未得度,也未輪轉他道。就是六道當中哪一道都沒有去,還在到處飄泊。這時的中有意生之身變易心念,就有可能幻化為餓鬼,或者幻現為空間的鬼魅(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孤魂野鬼,不一定到餓鬼道才是鬼),無人超度,非常痛苦。」顯與前述觀點有異,不知何者為是,因此議題常出現在民間傳說,影響人心蠻大。筆者認為有參考的價值,有心者可以深入探討。

2)「中有」的轉業,還是著重平日功夫與臨終心念,要靠「中有」期間的救度,機會很小。就顯教而言,白雲禪師說:--去寺院誦經禮懺、還要中有(或鬼道)剛好接觸到,能聽經說法,不要迷惑,--(見解惑篇一 P168)才有轉業的可能。既使是生前是修密者,而用「中陰身超度法」來導引,連修密行者胡之真,多認為「中陰成就」似不如專修本尊妥當。要和中陰身溝通須俱備條件,除上文所說外,白雲禪師說:「以禪定而言,要能入於九次地定,沒有自我了;以菩薩位而言,至少要到六、七地了,才可能辦得到。並不是持個咒、搖搖鈴,它就來了。要知到佛法不僅講能知的,還要是能行,否則講了也沒用。--.(見解惑篇二P139)

 

後記:

初對中陰身問題的好奇,這中陰只是單純的待往生的產物嗎?能否造業?能否轉業?只是自我意念的轉換改變生趣而已還是可以再與六道眾生結所謂因果的業緣?           冥陽殊途,已忘生前,何以世道總聞冤親鬼魂纏繞?其理何在?多少神壇,靈修之士倡導此說,大賺黑心錢。害人傾家蕩產,精神異常,甚至於喪命佛道人士亦有相附和者,宗教修士不導正已屬失職,更惑人心,真是人身鬼魅心。痛哉!!緣此見有所謂通靈者常以亡靈或祖先作祟為由,迷惑多少家庭子女,加上想明白中有(亡魂)多久轉生,何以諸多典故與似乎表現可以很久甚或十世不投胎,想有一探究竟之念!蒙00學長慨贈生死與靈魂(原名中有論),並而提出幾點看法供末學參考,銘感五內。亦曾就相關疑惑請教00師,蒙慈悲開示,萬分感恩!今學長索稿,遂以此題,尋章摘句之際,常將「本有」與生前身搞混(在蒐集的論文中也見有此現象),以文抄公之流,將「中有」相關經典論文,礙所知甚淺,加上篇幅有限,只能節要概述,所引述之經論,大多照文謄寫,未一一查核。如有錯誤尚請包涵,若有疑議,尚祈在畢聯網論壇,開題指正為盼!

參考:

中陰經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電子版

中華佛典寶庫

解惑篇(一)白雲禪師主答.千佛山雜誌社編輯部整理。民81出版.P138.179.

解惑篇(二)白雲禪師主答.千佛山雜誌社編輯部整理。民84出版P139.168

老禪師的話 白雲禪師著.佛印月刊社.81出版.P149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東初出版社P95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迴演培法師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3出版

夢幻生死亡(中有聞教得度密法) 山陰趙洪鑄譯 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3出版

正法普說 黃南菩著. 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3出版P66.72

生死與靈魂中有論)影本民16年長沙王先博約之撰

藏密法要 胡之真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2出版P 160

印光法師文菁華錄 榮富文化基金會印贈p130.131復范古農論中陰書。(內容異於本,意者自行參閱。)

佛經選粹 楊秀鶴 居士選編 普門文庫民69出版P110.112

佛教手冊 孫蕃聲編述 普門文庫民67出版P203

中有之研究  林夢穎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94碩士論文

中陰解脫之研究 李函真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93碩士論文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有相關議題之探究以「中有救度」為核心  顏建益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3碩士論文

談死亡問題  紫虛居士著   般若文海網站文集

中有成就秘笈元音老人述  般若文海網站文集



  •   楓城 於 2014-03-26 19:43 3F
  • 從你的論訴 回覆裡 !

    可知你是位值得用心相伴的好友人

    是非 本是他人議 對錯己自知 

    善惡 無定義 端看己心良

    感謝 你的用心

    晚安 歡迎長來走走

  • 版主於 2014-03-26 22:21 回覆
    呵呵!雖少留言,但常逛好友網站是一定要的!!,
  •   楓城 於 2014-03-25 23:36 2F
  • 一友  向我問道 

    她說  我對一貫道  有何看法 ?

    我答  基本宗教 道義行張 均以勸善為教義

    但是 異教 邪思 不解者不便論訴

    自然的 再好的教宗 也是有害群之屎

    所以 我還是相信 一貫道 微好宗教

    雖然 我非其教徒 


    但是 是非 均為人

    你說 ? 不是嗎 ?

  • 版主於 2014-03-26 12:40 回覆
    讀大學時期.除回教經典未研讀外.其餘宗教的經典多少有看過也加入. 當然一貫道也不例外.我習慣儘可能直接看出處的原典,這樣比較不會被誤導.正反兩方面思維.
    宗教要分教義與做人兩方面來觀察.一貫道的教義.大多擷取自佛儒道書籍.或降鸞.60年代以前的宣傳書籍比較多錯解.˙70年代後內容比較嚴謹.引用資料較為深入.可惜有些未標示出處.甚或更動文字 .原義走味.雖稱為源自禪宗六祖之後.惜資料有誤.教法義理與禪宗大相逕庭 .大抵上內容還是以儒學或理學為主.較深入的靜坐之方則有些採用崑崙仙宗的資料.呵呵 !如果不是看過許多書籍者.難辨魚目或珍珠.
    但是因主攻儒學.所以做人方面:在端正身心.道德良善之發揚.確有其功.我認識一些道親,涵養極佳.學識淵博(中醫及國學方面) ,謙沖自持,讓人敬佩.
    總之.多聽聞. 多思維.多比較.如此知解.信仰的入門.方不會走入歧途.至於目標則各隨渠願.不論是非優劣.
    你說的對.是非..均為人.紛爭動亂皆在認知不同.我執過深阿!!!
    隨意走筆聊聊.套一句我學長名言:鴛鴦繡出任君看.莫把是非來辨我.
    哈哈哈!!午安!
  •   楓城 於 2014-03-24 23:10 1F
  • 楓城道

     

    樂善布施 見慈悲

    修真悟理 德恩懷

    避渡卸施 枉為修

    枉師前施 空為道

    見苦無渡 不成慈

    遇難先逃 乃真悲

    為何修 ? 何為道 ?


     

  • 版主於 2014-03-25 23:20 回覆
    修者:修正偏差身心行為 .道者:義理.路徑.圓覺.
    然此議題太大.我無從論述.
    因不同思想信仰.修的內容與道的見解皆不同.
    不過不離知解行證的次第.
    重點也不離心念的調理.
    只知.:閑邪存誠.敦倫盡份.慈悲喜捨,靜心淨念是修己的起步.
    呵呵!以前雖然讀了滿櫃經書論典.大多忘光了!
    現只知"道不屬修".
    愛這首偈: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宋‧白雲端禪師」
    呵呵!最近被整修房屋聲 ,吵得精神恍惚,答非所問.莫怪!莫怪!!
    祝你一切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