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沉載浮聽皮膚 --- 修身指徑(1)

2014030714:42

 


[ 轉] 載沉載浮聽皮膚
                 --- 修身指徑
 
胡海牙(
胡海牙是近代仙學集大成者、新中國第一任道教協會會長陳攖寧先生的仙學繼承人,北京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師、教授,今年96歲,鶴髮童顏。)

 
    修身養性——修了此身方能養性,否則身體困擾,整日昏沉,又何來靈犀一悟?實踐人身,這是道​​家的殊勝處。但面對此身又令人躊躇,經絡橫陳,穴道遍布,將從何處下手、以何為途?此番講學兩步功法,便以展示道家仙學的歷史經驗,揀出一條可供大多數人行走的途徑。
 
第一步:載浮載沉聽皮膚——仙學呼吸法
 
   先師陳攖寧有言:“丹訣數十家,深淺各別,而下手處,皆不外呼吸作用。”可見呼吸乃肉體最緊要機關,操作吾人生命的權柄。
 
   先不從修煉角度高談呼吸,只考察普通的生理情況,人出胎時大哭一聲,外界空氣趁隙出入,令毛皮孔開,口鼻努張,從此有了呼吸,常人呼吸雖終日不斷,但粗短而急淺,肺泡癟癟,一口空氣在氣管中抽來抽去,周身並不能得到絲毫滋養,又怎能長生?如此的呼吸隨壽終而全歇,又怎能靠它去求那往來不窮的大道?
 
    仙家所言的呼吸,並不是生理書上寫的“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先師陳攖寧曾從古代丹經中整理出一篇名為《真空練形法》的短文,其中對於呼吸講解得極好, “夫人未生之時,一呼一吸生於母,既生之後,一呼一吸通於天。天人一氣,聯屬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鋸焉。天與之,我能取之,得其氣,氣盛而生也,天與之,天復取之,我失其氣,氣絕而死也。”可見仙家所言的呼吸之氣,不是氧氣、二氧化碳如此簡單,而是溝通虛空,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關鍵,這個氣勉強稱之為“先天一氣”,決定著人的出生和衰亡。
 
    所以仙家的呼吸,與常人不同,能求奪天地間造化萬物的原始動力,返達嬰兒處胎之時的勃勃生機,這種天人合一的呼吸狀態名為“胎息”。為了獲得這先天一氣,古人不斷琢磨呼吸之法,如做飯一般,烹飪燒烤,在呼吸道上玩出太多花樣。翻開丹經,疑判紛紛,有調、閉、數、逆等勉強的作為,更有鼓脹肚腹、困守眉心等艱辛的舉動。
 
   此等方法,太嫌執著,違反正常,非生理所能承受,不符仙家“無為而治”的宗旨,返達胎息境界,恐不可能。這胎息並非是在身體裡培養出個能呼吸的肉胎,或是真如女人腹中的胎肉般無智無識,不吃不喝,沒有呼吸,而是形容神入氣中,氣包神外,如男女般相親相愛,終於打成一片,彷彿結成一胎。
 
    只要神氣和合凝聚,新婚男女般如膠似漆,同住同行,自然能達到胎息境界。但要使神安寧,使氣不亂,方能合和在一起,可一般人的神氣如亂線紛飛,太難理出頭緒,於是古人又發明了許多定神定氣的方法,如眼盯一物或腦中假想一景,想鬧中取靜,待渾水自清。較為著名是像數念珠一般數自己的呼吸聲,蘇東坡便身體力行,此法在大夫中廣受推崇,它也確實能​​令身心享受安寧。
 
    但這類方法是刻舟求劍,與先天一氣越隔越遠,注意力集中在一指定的物品上,就如木頭鐵人一般,對身體生髮出的種種反應,感覺麻木,結果許多好消息白白錯過,又怎能抓住機會逆天而行?
 
    古丹經云:“順則成人,逆則成仙。”修仙是件打破常理的事情,人間常理是必死必衰,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這必死必衰的慣性當中,盯物看景等的方法,就像溺水之人抓住根水草,又能起什麼作用?但這股慣性同時又造成了人類一代代的出生,要想成仙就要轉過身來,逆向而行,去尋找生機。
 
    成仙不在於復雜的形式,因為成仙畢竟不是給死人作法事,學仙與儀式無關,與心情也無關,因為也不是作詩玩情調,學仙的關鍵在於能識別出翻身時機,趁此機會一舉成功。古人云:“只有真師講火候。”這火候就是指的這個翻身時機。
 
    知道修煉是越立形式越障礙自己後,就可以理解先師陳攖寧為何對“數呼吸”的方法只讓人去參考,並不推崇的理由了。對於蘇東坡所提倡的這個方法,先師點評道:“數呼吸,還要用念頭去數,好壞自己去試驗。”將這話說破了,就是一個固執的念頭如同把人系在拴牛樁子上,又怎能翻得了身?
 
   先師陳攖寧曾由《莊子》一書中結晶出“聽呼吸”法門,將諸般做作一律費掉,只教人“心息相依”,曾於五十年前一家療養院所開的“靜功講座”中詳細陳說,課後的實踐者均有受益。此法雖佳,但若心思呆板之人,卻不免難以受用,因為生理沒有固定的反應。
 
   將天氣作比喻,有時昏昏暗暗的光景霎時就雪亮起來,有時暖融融的初春場景忽然便四下冰涼,修煉時的種種感受不像四季般規律變化,這等乍寒乍暖、吉中藏兇的時刻,需要屆時斟酌,最好有陳老師這樣的過來人在一旁指點幫忙,這也是當年療養院中人人均能受益的原因。
 
   如沒有老師呵護,就得時時靠自己決定,不但要有智慧,還要有當機立斷的敏捷,否則便一籌莫展了,因為其中的微妙分寸,真是進一步則迷,退一步則失,而且一人一樣,決不相同。
 
   今之從事靜功的人常講,不調息便罷,愈調息愈覺得氣緊,這都是犯了以心逐氣的毛病,到關鍵時刻就冒冒失失了。為除此弊端,我在先師“聽呼吸”之上,延伸出“聽皮膚”法門,此法不會有變化過強的生理反應,過於細微的火候消息,人人均可把握。
 
   即修煉者不拘行臥,放鬆而已,淡淡將念頭散於周身皮膚,微及毛孔,聽其開闔。皮膚毛孔之開闔,耳本無能聽見,但意識在在,自然有感皮膚載浮載沉,一開一闔。如此久之,遍體毛竅,真氣氤氳,而鼻中反不覺氣出氣入,因為這時肺與皮膚已成一體。
 
   其實在生理上,肺與皮膚本就相互通透,《靈樞~決氣篇》曰:“上焦開發,薰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如露水雲霧灌溉土地,這句話講的是肺氣對皮毛有潤養的作用。
 
   但還有另一層反向作用,就是皮膚可以宣發肺氣,皮膚上的毛竅本就是氣門,可以反過來調節肺臟,這就是中醫裡“皮毛宣肺氣”的理論,氣息浮沉在皮膚上符合生理的正常。內臟與皮膚渾然一體,皮膚與虛空相交接,正像太極拳的“抱”勁,開弓不射般圓滿,由內裡向外的充實。
 
   如此天人同一呼吸,直至口鼻呼吸漸止,毛竅開闔俱終,脈搏微微幾近不能察覺,如死人然。這個死不是真死,而是在必死必衰的慣性中翻了個身,肯定與常人的活法不同。古丹經上說:“未死先學死。”是在教人翻身的時機,而不是讓人真如死屍般意誌全無,血肉枯竭,而是神氣擁抱在一起時的感受,生理在這時已發生了微妙變化。
 
至此天人同一呼吸,先天一氣感而遂入,悠悠然的神氣相融匯,就是胎息了。一入胎息境界,種種潛伏病患,積年陳疾,都能逐漸清除,心靈也豁然清爽,有智慧發生。再修煉時每一次都能有領悟會然於心,漸漸能做主生死。
 
   再者,聽皮膚尚另有一妙用,然此妙用非為普通說法。稍稍透出點消息,古丹經云:“當呼吸之機,我則從陰蹺迎歸爐”。陰蹺一穴可以瞬刻間轉化生死,在丹書中從來是秘而不宣的,載浮載沉的呼吸是它發生作用的關鍵,聽皮膚的呼吸比其它方法,更能令陰蹺受用。
 
但道並不只是陰蹺小小的一個穴位,聽皮膚的法門有著更為深遠的連帶,至於其中的詳盡闡發,待機熟緣至,再行文而續。
 
第二步:陰蹺一穴秘不宣—莊子名句“真人呼吸以踵”的含義
 
    在古代丹書中有許多遮遮掩掩的地方,比如莊子所言的“真人呼吸以踵”,就被無數人解釋過,越解釋越含糊,因為用腳後跟呼吸,在生理上實在講不通。於是有人聰明地說這個“踵”字是用來比喻呼吸之深沉,一直深沉到腳後跟。還有人說這個“踵”是“接踵而來”的踵,用來比喻呼吸的連綿不斷。搞來搞去,說成是文學修辭,就將莊子小看了。
 
   我在年輕時到各處名山尋訪道友,曾遇到這樣的事情,有的人將“真人呼吸以踵”演變成一套功法,就是將意念放在腳後跟、腿肚子上,日夜守住,他們認為這是莊子的真義,結果身體後來都出了毛病。真是“不遇名師莫強猜”呀。
 
    先師陳攖寧曾於六十年前將西派李涵虛的文集全部校點了一遍,重新刻印發行,以自己的號召力向道友們推廣。老師為什麼下這一番氣力,因為在這套文集中有些東西是別人不講的,比如這“真人呼吸以踵”,李涵虛講解為,腳跟處正是陰蹺脈的所在,迎合上古代丹訣“當呼吸之機,我則從陰蹺迎歸爐”,就可以明白“真人呼吸以踵”的所指了。
 
    上面這一段是我提煉出來的,李涵虛在書中可是兜著圈子說的,他在專講“真人呼吸以踵”的篇章,只說是“接踵而來”,卻又在別處將這陰蹺脈的道理點出。雖然遮遮掩掩,他這樣已是難得,但光知道有個陰蹺脈並不能使人受益,我那些身體出毛病的道友,實際上就是知道了陰蹺脈,才去意守的。撫查今人,倒顯得古人對丹法訣竅持保守態度,就確有道理了。
 
    李涵虛只是指了個大概,卻沒有將底細徹底透露。陰蹺脈的根源在於陰蹺,捨本求末肯定不對,所以意守腳跟上的陰蹺脈會出危險。陰蹺中發生作用,連帶陰蹺脈,在腳跟一定會有感應,其實何止腳跟,全身都有感應。“真人呼吸以踵”一句是藉著腳跟來暗講陰蹺的。
 
    先師陳攖寧曾點評古代丹書:“陰蹺一穴秘不宣。”陰蹺即針灸時的會陰穴,若得此穴種陽之口訣,則腎臟生殖系統立刻變弱為強。難道為人有益,也可成為秘而不宣的理由嗎?翻看古丹書,甚至還說下“輕洩者必受天殃”一類​​的威嚇言語,此穴位置曾由先師陳攖寧作文明確指出,並不曾受什麼天殃,何以用詞如此嚴厲,就有些令人不解了。
 
    其實天殃之說,主要是古人心存顧及。陰蹺有種陽之功,能上下滋補,能養精蓄銳,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對丹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福滿後便要生禍。因為腎陽強盛後,淫欲也跟著旺盛,常人十之八九都按捺不住,於是陰蹺功能就作了發洩的資本,在情慾的催促之下,一損再損,直至真元耗盡。那些意守腳跟的荒唐做法,好在離題萬里,傷害還不至於如此之大。未發揮壽世效能,反成追命毒藥,所以對於陰蹺一穴古人秘而不宣。得陽後作亂者已然不對,更有不通種陽之法,胡亂行去,便真如舉刀自伐了。
 
    先師陳攖寧在六十年前已公開點出此穴位置,但並未寫出詳盡口訣,今人不能得法,只根據先師文章一味意守此穴,這和意守腳後根又有什麼區別,結果徒擾精神、作亂生理。將意念死死集中在陰蹺,不知道火候口訣,結果腎氣下垂,一旦行房事,身體精華盡出,其虧損更不可想像。
先師的一句開明之語,卻被今人搞得輕重莫辨、是非不明了。為敲鐘示警,我接先師六十年前話頭,將這陰蹺一穴種陽之法的關鍵公佈出來,以免今人手拿先師文章胡亂猜想,將丹法和自己身體雙雙糟踏。
 
    陰蹺種​​陽之法不是直奔陰蹺穴,而要有靜坐為基礎,靜坐之法我在《載沉載浮聽皮膚》一文中已詳細講解,讀者可自去查閱。當靜坐到一定時日,生理自然會起種種反應,到這時常人便不知該如何剪裁,解決這何去何從的問題就是口訣的用處了。逢當周身上下都有反應,要明了轆轆跳動不已的腰間才是下手處。
 
    腰間熱轆轆似有一物,氣也好,神經反應也好,只將這似有還無的一物以意送入陰蹺穴,不要糾纏什麼腰間到陰蹺的路線,更不要琢磨什麼路線的寬窄,在體內搬來運去是丹法的大忌。只要一閃念,腰間熱力便已到了陰蹺,如在山中一叫,四處都有迴聲,人身本處處貫通,並不存在什麼特定路線。
 
   腰間熱力一入陰蹺穴,像小草發芽般有微微的動感,說動卻不對,又像是下小雨時陰陰靜靜的光景,先師陳攖寧曾用“擎擎”兩字來形容,這兩字用得極好,那種感觸非動非靜,在動靜之間。只要陰蹺中感覺一到,從此不去理它,只安安穩穩的坐下去,陰蹺中的感覺自然又會反射到全身。
 
    這時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胸腔腹腔的感覺好像剛飲了酒,這是精氣神在蒸騰互化,只管寬心享受其中,自然就有受益。正如驚蟄一聲雷響,處處都有生機,因這一穴,遍體經絡皆有感應。陰蹺一穴與周身是這等關係,並不是將陰蹺中的感觸煞費苦心地牽引到一處一處。許多人往往迷惑於丹經中的“運轉”“採摘”之語,所以一有感觸,立刻按照從醫書中看來的經絡路線圖搬來運去,導引不止。
 
   其實丹經中的“運轉”“採摘”只是一種比喻,如果真的憑著頑固的意念在內臟中摘摘采采,身體豈不亂套? 真正的丹法,並沒有一處叫人呆板執行,扭捏作態。得陽後貴在能平心靜氣,不生邪念意淫,便能有感而遂通之靈。此陰蹺一穴種陽之法,是道家回春秘訣,但只是其一,尚有其二。得陽後要趁此機會,向上一悟,求其大道,方能免陽旺施淫,方補即洩的危險。那已是更上一層之事了,要名師點撥之巧,需耳提面授,非文字所能解決。但曉得道不止於種陽,總是不錯。
   
待續……
引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7fea350100h6q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