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趙宋仙源譜
僖祖--順祖--翼祖--宣祖--長曹王諱匡濟
--次太祖諱匡胤
--三太宗諱匡義
--四魏王諱匡美
--五岐王諱匡贊
僖祖諱朓、仕唐歷官永清文安幽都三縣令,追尊文獻睿和皇帝。娶崔氏,追尊文懿皇太后,廟號僖祖。
順祖諱珽、僖祖子也。歷藩鎮事、累官兼御史中丞,追冊惠元睿聖太上皇帝。娶桑氏,追冊惠明皇太后,廟號順祖。
翼祖諱敬、順祖子也。歷營薊诼三州刺史,顯德中、贈驍騎衛上將軍,追尊簡恭睿聖太上皇帝。娶劉氏,追冊簡穆皇太后,廟號翼祖。
宣祖諱弘毅、翼祖子也。少驍勇、善騎射、為鄉里所推,仕唐明宗,掌禁兵號飛指揮,累功封前軍龍檢都指揮使,後為洛陽禁衛將軍。遷檢校司徙天水縣,以勇贈武清軍節度太尉,追尊昭武睿聖太上皇帝。娶杜氏,尊昭懿皇太后,耿氏贈陳國夫人,匡胤匡義匡美,塟于西京永安陵。
太祖諱匡胤、宣祖長子也。唐天成二年丁亥二月十六日。生於洛陽大內夾馬營中,母杜氏夫人,夣日入懷而孕及誕胞如菡萏,體披金色,是夕,赤光蒲室,異香馥郁,時人謂之香孩兒。先是唐明宗,每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眾所迫,願天蚤生聖人,為生民主。帝實應期而生,少從辛文悅學、文悅常夢邀駕,亟趨謁,乃帝也。既壯,天資雄偉、稟性沉厚、有大度,仕周為殿前都指使,掌軍凡六年,數從征伐,累立大功,人望歸之。世宗嘗於文書嚷曩中,得木長三尺於餘,題曰點檢作天子。時張永徳為殿前點檢,乃命太祖代之,及宗訓立,加檢校太尉,領歸德府節度使。時主少國疑,中外密有推戴之意,會鎮定二州,北漢連兵入寇,遣太祖率兵禦之,師次陳橋諸將共以黃袍加身,擁立為天子。逼還汴京。奉帝詣崇元殿。行禪代禮。班定,宣恭宗禪位,昭曰:天生蒸民。立之司牧。二帝惟公而禪位。三王乘時而革命。其揆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失,天命有歸,資爾歸德府軍節度殿前都檢 趙匡胤。稟上聖之資。有神武之略。佐我烈祖。格於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麓。東征西伐。厥績懋焉。天地鬼神享其有德。謳歌獄訟歸其至仁。應天順人。法堯禪受。如釋負重。予其作賓。嗚呼、欽哉。祇畏天命。宣徽使引帝就龍墀下,北面拜受畢,宰相扶帝升殿,易服東序,還即皇帝位,群臣拜賀,三呼萬歲。。詔因所領節度使宋州歸德軍名,定有天下之號,故國曰宋。開寶九年丙子冬,十月壬子,崩于萬歲殿,享壽五十,尊母后命,以弟晉王匡義嗣位。帝立宋氏為后,至道元年,乙未夏四月崩,謚曰孝章,子燕王德昭、秦王德芳、女六人。
允遴曰:小子讀史。觀我
宋祖之得天下。天與人歸。其舜禹之禪讓無以異也。先時唐明宗每夕焚香祝天。願蚤生聖人為生民主。宋祖實應期而生。又主幼當朝。將士咸曰:我輩無主。願立點檢作天子。自陳橋而後。遣使賑貸。杯酒釋兵。視武王之發粟散財。包干戈以虎皮者。同一規模。周恭宗歿。則為哀服。視為人後者為之子一例。真三代漢唐之君所莫能及也。親序玉牒族譜曰;我族沒親踈。世世為緦麻。賜各派下分立字行。俾後世子孫長幼有序。較之文武苗裔。春秋之攻殺如仇敵者。豈不大相逕庭哉。太祖長子德昭。次子德芳。雖不及嗣位。然南渡之孝理。皆其嗣續。德昭之六世孫子鏐。任福建都轉運使。卒于官。自此居泉。泉之有趙。自子鏐始也。乃燕王德昭派也。德芳之十世孫與昉。昉之子孟傳。傳之子宜春。世有顯官。由南渡遷于海澄南溪。宜春生二子。長由廣。次由發。發徙籠溪之北溪。故漳之屬邑。南溪北溪之趙。皆秦王德芳派也。則皆太祖之支派也。至魏王遷泉之派。廣平郡王派居於泉。勛國公派居於同。申王派居於漳浦積美。由是魏王派與太祖派。並傳于漳泉。而直至廣東者。皆自南渡而來也。
太宗諱匡義、宣祖第二子。太祖弟也。父當梁季亂離,常擔負二子匡胤匡義過華山觀橋。遇幽人陳摶指謂曰:一擔兩天子。及長,天資俊偉,受仕周授都知職事。太祖入京城,帝首請號令諸將,禁戢士卒,仍于馬前自戒摽掠。太祖受禪,賜名光義,陞都虞使,辛酉七月尹開封同平章事,為母兄所鍾愛。建隆二年,昭憲杜太后臨崩,謂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者乎。太祖曰:此皆祖考與太后之餘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耳。因戒曰: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匡義、及匡美、德昭,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召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自署臣普記,藏之金櫃。太祖崩,帝以開寶九年丙子冬十月甲寅,即皇帝位。帝生于晉天福己亥十月初七日,崩于至道丁酉春三月十九日,享壽五十有九,立李氏為皇后,子九人。元佐為皇太子,以事降封楚王。終封漢王。次元僖封許王。三元侃嗣帝位,是為真宗。四元份封商王。五元傑封趙王。六元偓封鎮王。七元侢封楚王。八元儼初封寧王,改封周王,九元億封翼王。女七人。
仕隆曰:史傳燭影斧聲。以太宗為推刃同氣也。其言過。又以金兵入汴。子孫嬪嬙。俱被屠戮。為天道好還也。其言亦過。 太宗慈恕恭儉主也。母子之託。共享富貴。在官家豈能須臾忘耶。特以一念之私。不能自持。猜疑之萌。起於夜驚。禹錫趙普乘上卻而誤之。遂使燕邸以癡卒。興元以憂卒。涪陵以震悸卒。而 太宗始無辭於萬世矣。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豈是之謂耶。甚矣私意之在人。惜於矛戟也。亡其私意。則 太祖以間關鐵馬有天下。為堯舜之讓。而毫無留難。且能為三分之派。計萬世之親。存其私意。則太宗以預盟金匱有天下。視宋繆之賢。而瞠乎在後。且未三年而一弟二姪。俱不得其死。可畏哉。故夫公則塗人可親。何況九族。私則兄弟胥遠。何有於他。古人之九世同居。百口共飯者。亦去其自私之心而已。故敦睦之道。觀於 太宗。百世可之也。
乃明曰:燭影斧聲千古懸案,相關論述盈尺。我無心於史料的考據真偽,事件的有無爭辯,義理的推論等合乎邏輯否?只是在閱覽之際發現與譜載有些出入,引起我的生疑:諸如(1).魏王之母是誰?太祖兄弟不止5位?以前只覺得譜載「宣祖第四子,耿氏所生。為母兄所愛。杜太后臨崩,年甫15歲,哭泣之哀,水漿不入口。--」為甚麼是對杜太后表哀思而不是耿氏?今議論者以太宗言: 「廷美母陳國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後出嫁趙氏。生廷俊--」為不傳魏王之脫詞。我再查譜載在介紹杜太后略傳中卻又指出魏王為杜太后所生(宋史亦同),我不知真相為何?因為找不到耿氏的生平阿?也找不到廷俊的資料(何以未見太祖語有此弟或史載與譜載生平)?太宗之語存疑?(2)魏王的性情如何?太宗言:「廷美自少剛愎,長益兇惡。--及鑿西池,水心殿成,橋樑未備,朕將泛舟往焉。廷美與左右謀,欲以此時竊發--」論者以此言說為貶封房州.,致魏王憂悸而逝之遁詞..。然據譜載魏王「稟性孝悌,識見超群,為母兄所愛。及長,行止端莊,服用儉約,雖處富貴之極,實與儒生等。--」太宗之語存疑?!
另太宗繼位之感想,同、漳的譜文有略述,不過皆以貳姪一弟之逝,此告戒後世子孫,<友愛>與<無私>的重要。惜未曾提及太宗長子元佐(皇太子)之事蹟;元佐以叔魏王被貶,申救無效,及聞憂死,悲憤成狂,借酒自焚其宮,被廢為庶人,喪失登位之機。因無資料顯示,元佐與魏王家平日的互動如何?為何甘冒不諱,獨申救魏王?但不管原委,魏王派下之子孫豈能忘卻此段恩情呢?!!
魏王諱匡美、太祖禪位,賜名光美,太宗禪位,更名廷美,宣祖第三子也。陳國夫人耿氏所生。初封齊王,尹開封府,進封泰王,以故,降封涪陵縣公,卒追封太師尚書令魏王謚曰悼。王稟性孝弟,識見超絕,為母兄所鍾愛,建隆二年,昭憲杜太后臨崩,命太祖傳太宗,太宗傳匡美,匡美傳德昭,時王甫十五歲,哭泣之哀,水漿不入口。及長,行止端莊,服用儉約,雖處富貴之極,實與儒生等。生於漢天福十二年乙巳三月十八日(疑為丁未五月十一日之誤),宋雍熙元年甲申正月死于房州,享年三十有八,臨死告其子德恭輩曰:我生帝室,富貴極矣,大位自有天命,敢過望乎,最恨者,惟趙普間吾兄弟骨肉之思也,於予何辜,汝等兄弟,宜相友愛,無違我命。言訖而終,塟於汝州梁縣新豐鄉。選張氏為配,封楚國夫人,潘氏封昌陽夫人,孫氏封勾陽郡君,十子皆稱皇子。長德恭封高密郡王,次德隆封廣平郡王,三德彛封潁川郡王,四德雍封廣陵郡王,五德鈞封勋國公,六德欽封江國公,七德潤封金城侯,八德文封申王,九德愿封姑藏侯,十德存封紀國公,女八人,皆稱皇女公主之號。
仕隆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澤,而五世則已盡。吾家之譜而上溯僖祖也,不太悠謬哉。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一人之身,散為千萬人,千萬人之身,總之一人。自源自枝。若遠嫌引遜,百世而下。孰著所自哉。故著存其舊。不敢以成心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