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疏簡介(2)

2016111616:15
楞嚴者修心迷悟之關鍵,禪門之要關,教網之司南也,藕益大師云:「此宗教之司南,性相之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有心學佛者不可不深究。第以經旨幽玄,非智難入;出格大人,固可不假言詮,會楞嚴於自心;上根利智,亦可不依詮釋,直探經文;中下之流,不假詮釋,難透經義,此諸疏所以闡發奧義,疏釋經文,以利中下之機也。然以疏解者既眾,見理淺深亦復不同,初學者恐難抉擇,今將古今疏釋,條列如下,並加附語,希益於有志者之探尋。其中評語多依指掌及原疏文,個人私見極少,以示尊古也。
首楞嚴經疏鈔   宋.蘇台元約法師
  此疏鈔已失傳,指掌謂:「師稟承長水而作疏鈔。」 
首楞嚴經手鑑釋要 宋.道歡法師
  此書已失傳,指掌謂:「師稟承長水而作,手鑑釋要亦疏鈔之類也。」
首楞嚴經標指要義 宋.泐潭曉月禪師
  指掌謂:「月公與長水同參琅琊得悟,晚居泐潭道濟庵,與其徒標指楞嚴要義,其科節一依長水,取其文之精要,刪掇附註。」
  此疏全本已然失傳,略見於義海諸錄。
首楞嚴經疏并谷響鈔 宋.孤山智圓法師
  指掌謂:「孤山圓師,思應肉身比丘之讖,用三止三觀,貼釋此經,間有未明,又撰谷響鈔釋疏。」
  天台智者大師,南嶽大開妙悟,開演天台止觀法門,彼時楞嚴經文尚未傳入中國,有梵僧先至南嶽,見天台止觀法門,曰:「略同楞嚴觀門」。智者大師於是拜求一十八年,願此經得早傳中土,然終生終生未能得見本經,緣此之故,爾後天台諸師疏釋楞嚴,多取天台止觀法門疏釋。
  此疏全本已然失傳,略見於義海諸錄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   六卷,約十二萬餘字。卍續第十六冊。宋.長水沙門懷遠錄。
  義疏者,蓋直以一家要義而消經也。流通雖久,而鈔闕焉。先師所作,若文若義,煥猶日月,何俟于記?以後學猶昧,乃不得已,集成鈔文六卷,既釋疏之要義,故以釋要命題。
楞嚴經集註    十卷,約二十七萬餘字。卍續第十七冊。宋.北峰沙門宗印釋題,北峰四世孫本無﹝思坦﹞集註。
  宋元之時,深通佛道二家之學者,不乏其人,楞嚴諸疏中,孫思坦與陸西星(明朝人)即道門中人,惟指掌謂:「桐州法師懷坦集註,近本偽為思坦集註。」
  
  釋題五玄:人法為名,常住真心為體,圓通妙定為宗,反妄歸真為用,上妙醍醐為教相。
  釋題引用:孤山、吳興、可觀、雲間、長水、佰庭諸家疏釋。
  集註引用:興福、資中、檇李、真際、孤山、吳興、長水、道歡、補遺、纂註、釋要諸疏。
  正宗大科分六:
   初、依常住真心以開圓解。
   二、依常住真心以起圓行。
   三、依正助兩行以分圓位。
   四、承三法既備問名受持。
   五、因釋餘疑廣辨七趣。
   六、無問自說預明禪境。
楞嚴經熏聞記  五卷,十三萬餘字。卍續第十七冊。宋.吳興沙門仁岳述。
  指掌謂:「岳師力扶孤山,張皇台觀,集崇福以下諸解,而附以己說為私謂,又造勳聞記,釋自造集解。」
首楞嚴經義海  三十卷,約二十三萬餘字。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十四冊。宋.福唐沙門咸輝,排經入注。
  義海集長水、泐潭、吳興、三家註疏而成。
楞嚴經箋  二十卷,二十餘萬字。卍續藏第八八、八九冊。宋.沙門可度箋。
首楞嚴經補註、首楞嚴經補遺  宋.法界庵主神智可觀補註、雲間竹庵補遺
  可觀、竹庵學稟台宗,指掌謂二者或為一人,二書或為一書。
  二書皆已失傳。  
首楞嚴經釋題    宋.北峰印法師
  指掌謂:「可觀之嗣,為北峰印,總括一經大意解釋名題。」
  此疏全文已失傳。
首楞嚴經尊頂法論  宋.洪覺範禪師造論
  師自謂深觀此經,得世尊義於諸家箋釋之外,由是造論。
  全文見於楞嚴經合論中。
楞嚴經合論  十卷,約十三萬餘字。卍續第十八冊。宋.洪覺範禪師造論。東吳沙門正受會合。
        師取尊頂法論排入經文,名曰合論,而附以己見為論補。
首楞嚴經定林疏解  宋.王文公介甫疏解
  指掌謂:「此疏略諸疏之詳,而詳諸疏之略,洪覺稱之,為其非智莫窺也。」
  此疏全文已失傳。
首楞嚴經補註    宋.無盡居士張觀文補註
  指掌謂:「居士刪修楞嚴,改名楞嚴海眼經,兼採集諸家之解及已說為補註。」
  指掌復謂:「愚謂:採集補註則可,刪修楞嚴則不可,乃竟有越僧慧印,謂其為妙喜所印讚,是誠何心哉。賴有雷庵正受,抗詞駁正,殊使千載之下知法者懼矣。」
  宗門有云:「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故安楞嚴者,錯頌楞嚴,因而悟道,而終生不改錯頌處。此非常情可解。無盡居士於宗門亦有入處,其事見於指月錄中,彼之刪修楞嚴,恐亦非無見處,茍非過量人,豈敢如是?然則指掌所云亦足為常人之所遵循。
  此疏全文已失傳。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