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門開示錄輯要---上智下耘法師序

2014072417:54

耘法師序

 

  佛教在東漢末年由印度傳入中國,而禪宗經歷唐宋之孕育,逐漸成為中國佛教主流宗派,最後是近代東方哲學主要代表者。唐、宋、元、明、清以來,儒雅士人無不多少涉獵禪宗,蓋以禪宗用通俗話之語錄及詩文以播其化,既平易近人,又富饒興味之所致也。

  禪宗參禪的方法在唐代尚不拘一定式,之後演變形成臨濟、曹洞等五宗派,至北宋以後方以「參話頭」為禪門多數的參禪之道。歷代禪德大善知識的開示及警策,後人搜編成冊,有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指月錄,乃至明末清初的宗門拈古彙集、宗鑑法林等,這些只是方便學人參禪時應有知見,提示實際行修之要點,其重點是要實際真實去自我修心養性,體解大道,而不是一味在追求禪學知識累積!

  參禪之道,臨濟、曹洞等五家宗派各有旨要,基本上首先要「真切起疑情」,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此「疑」不是否定,懷疑不信,而是探討究竟自性的真實面目之意念。次則雖一但能作上工夫有所解悟,不可以少為足,當自恆時審察「工夫得力否?但於三處驗。」,這其中「宿習」為重點,自我是否宿習已輕微而能排遣,蓋眾生因惑、業、苦而輪迴三界,若宿習煩惱不除,業障不銷,何以能出離三界而證得無上菩提,究竟常樂我淨呢?雖參禪工夫能得力,尚須千洗百煉,以至身心輕安,進而般若智慧成就,廓爾圓明,泯然無寄,則「卷舒與奪任意縱橫,生死去來於法自在」。

  時值末法,文明雖昌盛進步,相對地環境更混雜,充滿誘惑,故欲攝心靜定來參禪,並非易事,時時考驗行者意志力,是否不輕易為外面環境牽纏、干擾影響?又若因福德因緣不足,無始業障時而顯現,這些因素都也會導致參禪不得力,使不上工夫。

  禪宗之曹洞宗立正偏五位宗旨,其旨要包含著參同契之明中有暗,暗中有明的迴互之義,寶鏡三昧之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的義理,五位功勳之向奉,以及超越相對差別念之一色境,法身轉卻而不落尊貴等綱要。此闡述行者十二時中參禪時,當覺照自心內外境,要事理分明圓融迴互無礙,真妄不立。行者若功勳純熟,則能精細覺察惑業性相現象,超情離見,而漸除銷減我法二執,則覺悟可期,得證無上菩提!

    本書編者是吾大學時普覺社友,志心喜樂禪法之餘彙編此輯要,以享同好,優游禪海,邁進向上一路,本地風光!

 

        釋智耘序於天岳山寶月精舍 2014年5月7日

 

                        耘法師簡介----木石敬撰

 

   上耘法師生於1957年,1980年畢業於逢甲大學,曾任普覺佛學社醍醐軒軒主,1985年於關廟鄉千佛山菩提寺禮雲禪師出家,同年於六龜妙通寺受具足戒。師精於教理,尤專華嚴,深於禪修,雅好宗門,曾常住甲仙禪林篤志體驗山林苦行禪修生活,著有金剛經宗記一書,歷任千佛山菩提寺法務組組長,現任天岳山寶月精舍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