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門開示錄輯要---上見下性法師序(2)

2014072920:58

 上性法師序(接上頁)

    宗師者,禪門善知識也。佛陀曾以親身經驗為例開示阿難,為成道業,應禮敬善知識:
    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舍利弗尊者,所謂「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佛陀首座弟子,深受世尊教誨而成聖道阿羅漢。在聽聞阿難尊者告知佛陀將般涅槃時,深懷感歎而說:「如來涅槃,一何疾耶?世間眼滅,永失恃怙。」更三次向佛稟明心志,不忍見世尊滅度,欲先佛陀之前入滅。終獲同意之後,舍利弗尊者於是「整衣服,長跪膝行,繞佛百匝,來至佛前,以若干偈,讚歎佛已,捉佛兩足敬戴頂上,如是滿三。合掌侍佛,困而言曰:『我今最後,見於世尊。』叉手肅敬卻行而去。」這一段經文中,我們可看到佛門重道、重法、重善知識的心髓精神,在尊者舍利弗的身上完全展現無遺。
    善知識風範又如禪宗初祖達磨祖師,依師般若多羅尊者咐囑,為利益無量眾生,不辭海渡辛苦,以七十高齡東來中土。數十年間,為傳佛法脈續佛慧命而歷經苦難,遭受誤解、冷落、排擠、迫害、下毒......九死ㄧ生,以至於捨身棄命均甘之如飴。禪法因此大弘,度越無數有情。
    眾所周知,六祖慧能嫡傳懷讓大師法嗣極盛,「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皆出其門下。由於初時禪僧皆依附律寺,行頭陀行,或居於巖穴、樹林之下,懷讓大師之傳承弟子馬祖道ㄧ禪師有感寺中雖別設禪院,「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於是開山建叢林安頓禪僧,使原本依附於傳統佛教的禪宗,脫離律寺而獨立出來,為禪宗千百年的傳續奠下基石。
    馬祖弟子百丈大師有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則王道興;為佛寺僧规,稟如來制,則正法住矣。」因而融通大小乘戒律,制定《百丈清規》,天下叢林無不奉行,成為禪宗首創的法制;並提倡農禪合ㄧ,ㄧ改佛教東來後的乞士遺制,僧侶自耕自食其力。使禪宗得以穩健成長,發展成為八宗之首。百丈禪師更是一位以身作則、律己至嚴的實踐家。嘗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師身體力行、如說修行的風範,至今仍為佛門中人所敬仰傳頌!
    馬祖、百丈二位禪門之泰山北斗,建寺立規,創立禪宗叢林制度,續六祖之後,再創中國佛教史上劃時代嶄新的ㄧ頁。他們在短短十數年間,竟能脫胎換骨再造慧命,全賴慈悲心腸熱心熱血的善知識,觀機逗教,以殺活手眼,扞捶啟發,才能傳佛心燈,使受業弟子獲致全面突破性的成長,開創如此卓越的貢獻。
    我們細細體會晦山戒顯禪師所著《禪門鍛鍊說》,是這樣說的:
    夫為長老者,據佛祖之正位,則應紹佛祖之家業;作人天之師範,則應開人天之眼目。人天眼目者何?佛性是已。佛祖家業者何?得人是已。為長老而不能使眾生開悟佛性,是謂盜名;據正位而不能為佛祖恢廓人材,是為竊位。
    然欲使眾生開悟佛性,則其心必苦,非揣摩剝削,曲盡機權,則眾生佛性不能悟也。欲為佛祖恢廓人材,則其身必勞,非勤勇奮厲,痛下鍼錐,則法門人材,不能得也。是故為長老者,必先起大願,立大誓,然後顯大機,發大用。
    誓願者何?初為長老,即當矢之龍天,籲之佛祖。苟能使眾生開悟佛性,則雖磨筋骨,弊精神,如鑿山開道,竭其力而殉之,不應辭也。苟能為法門恢廓人材,則雖殫朝夕,忘寢食,如嚙雪吞氈,捍其苦而為之,不應憚也。

    誰能不為長老這種悲心深願大行震懾感動呢?禪門祖師、宗門巨擘,悲智兼具,宗說具通,普遍展現樸質真切,重視真修實證的宗風;他們為報佛深恩,延續法門命脈,不畏勞苦,不惜身命荷擔如來家業;剖露心肝一片赤誠,為法為眾接心鍊心,所以能孕育一代一代之法將,龍象輩出,傳法利人天。
    願有緣得遇此書之讀者諸君,展讀祖師語錄,當如印光大師所示,懷抱「如臨師保,如面佛天」之惜法態度,宛如祖師座前當面領受開示,必能提昇心靈智慧,跨越時空、語言、文字,體得真意,「一念回機,言下知歸」。
    木石居士以珍藏心血編印此書,不吝分享供養大眾,並誠摯邀文為序;鄙人不才,曷能為序,亦不敢有負所託,鼓起勇氣簡述管見如上。
                                                   覺音精舍 釋見性 敬筆  甲午年夏至日


              上見下性法師簡介------木石敬撰

     上見下性法師生於1958年,1980年畢業於逢甲大學,在學期間於佛光山禮上星下雲大師出家,二年後於圓山臨濟護國禪寺受具足戒,之後隨即依止嘉義中埔白雲寺上心下哲長老比丘尼歸隱潛修。師喜讀經論,研習法義,因教入禪而一心皈命淨土。